憤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, 大人因為人生經驗豐富, 一般懂得處理, 小孩是初生之犢, 自制能力比較弱, 情緒可能來得像急風怒號, 無法收拾。但是, 無論大人或者小孩, 大概都會能夠感受《生氣的亞瑟》這部書所描寫的憤怒, 因為都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, 經歷過又或者壓抑過的情緒。 小孩的掛慮比較少, 可以盡情地生氣個夠, 最終還是可以得到原宥, 這是大人已經失去了的權利。 我猜想大人讀這部書的時候, 會不勝懷念; 而小孩讀這部書的時候, 會覺得親切。

當然, 每個人所感受的憤怒有相似的地方, 也有很不一樣的地方。所以, 憤怒的想像力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, 《生氣的亞瑟》就很能具體地表達只屬於亞瑟的憤怒。亞瑟的憤怒像風暴, 把整個城巿破壞並捲進大海; 又像一場地震, 把地球、月球、大大小小的恆星和行星、自己的國家、城巿都震成微塵。

宇宙震令亞瑟分裂成無數個體。他以眾多的眼睛和觸覺來體驗時空,對環境產生新的感受和價值觀念。最後一切都變成碎片, 在大空中變得可有可無, 而他孤獨地坐在火星上的碎片上想: 「我為什麼這麼生氣?」他居然忘記了。在寧靜、廣闊和巨大的宇宙中冷靜下來。一切都變得空廓, 自己遂顯得微小; 反思, 讓人安靜下來,讓人的內在空間得以擴充和延伸。靜默中我們重拾在憤怒時失落的心。

這本書能夠抓捉住情緒的節奏,刻劃主角由憤怒盲目膨脹到冷靜反思的內心變化。同類的傑作可數桑塔克(Maurice Sendak)的《野獸國》(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)。該書描寫主角阿奇被母親責罰,因而想像遠遊到野獸國,最後平安回到家中,享用母親為他準備的晚餐。《野獸國》的世界讓小孩體認憤怒,野獸和阿奇可以盡情地咆哮、跳舞和搗亂, 這種狂亂的世界用森林和野獸來表達, 是很恰當的。 野獸國透過畫面的音樂元素來造成激動到平靜的節奏, 讓憤怒慢慢安靜下來, 畫面出現大大的野獸頭, 一隻一隻地排列著, 彷彿巨大的音符很大聲的演奏著, 這些大大的怪獸還會跳上跳下的, 是情緒的大起大落。不過憤怒總是有止息的時候, 跳得倦了, 野獸都不讓吃晚餐就要去睡覺, 一切復歸平靜, 阿奇獨自在星空之下航著小帆船。阿奇和阿瑟一樣, 當憤怒消散, 四周變得空廓寥寂的, 一切又慢慢回復正常, 阿瑟安靜地走進睡鄉, 而阿奇則回到了自己的房間, 吃媽媽為他準備的三明治。

如果我們細心比較兩本書, 會發覺他們描寫情緒的規律是很一致的, 但落實到具體的想像世界時, 又各有自己的特色, 各自在憤怒中表現出個性。閱讀這類作品的時候, 不獨可以浸沉在繽紛多姿的想像世界之中, 還可以讓我們體驗到憤怒的荒謬和盲目,貼心地讓我們重溫自己憤怒時的情緒。這種情緒是兒童的生活經驗中比較激盪的,所以最能引起他們的共鳴。將生氣化成奇妙的想像力,而又從想像力的世界中不知不覺地審視到自己,是文學的魔力。


陳莉莉



《生氣的亞瑟》
文/海文•歐瑞
圖/北村悟
翻譯/柯倩華

(鳴謝啟思出版社允許轉載)